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推动科技产业深度融合 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发布时间:2025-01-02

阅读:

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当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实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模式,对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升级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

发展成就。我国科技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变革。量子技术等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

积累的经验。在新时代科技事业发展实践中,我国积累了一系列重要经验,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创新引领发展、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培育创新文化等。这些经验为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存在的不足。当前,我国科技事业仍面临一些挑战。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这些不足制约了我国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需要增强紧迫感,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二、产学研用融合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产学研用融合的内涵。“产”指产业、生产;“学”指教育、高等教育;“研”指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用”指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用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以产业和教育为主体,横向联络与整合教育内部科研力量、外部嵌入专家智力支持和企业技术及应用支持,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人才培养、产业应用、社会服务等结合起来,形成广泛协同、紧密结合的模式。

产学研用融合的重要意义。一是产学研用融合有力推动了高教强国建设。我国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阶段,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发展,高校能够更好地将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二是产学研用融合有助于推动科技强国建设。在科技强国建设方面,产学研用融合发挥了关键作用,深海勇士、载人航天、核电技术等许多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体系的支撑,离不开产业和高校科研人员的紧密合作。这种融合模式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三是产学研用融合有助于人才强国建设。它打破了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吸引大量海外高层次专家和创新创业人才回国创业,为本土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三、产学研用融合的发展现状与实例分析

发展现状。近十年来,我国产学研用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到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相关内容,再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部署,我国政府对产学研用融合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政策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协同创新内涵不断丰富,政府指导推进产学研用的专项指导规划更加健全,相关政策也更加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技术创新体系日趋成熟,企业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实施等方面的主体地位不断强化;高校方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联盟或共同体构建进展显著,如大飞机先进材料创新联盟等,促进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实例分析。硅谷模式:美国硅谷的发展得益于大学(如斯坦福大学)、政府、金融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英特尔、苹果等核心企业在硅谷立足,使其成为世界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硅谷的发展模式体现了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大学为企业提供人才和科研成果,政府提供政策和机制支持,金融提供风险投资,文化鼓励创新和创业。128模式:美国波士顿的128公路模式是另一个典型案例。公路沿线聚集大量从事高技术研究的机构和公司,这些公司很多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孵化出来的。128模式的成功在于大学科技成果、足够资金来源和政府政策支持的有机结合。硅沼模式:英国牛津剑桥与“硅沼”科技园的发展模式是社会需求、政府支持、大学支撑和创新驱动的综合结果。剑桥科技园是世界上重要的技术中心之一,其研发和创新成果引领创新文化潮流。中关村模式:中关村科技园起源于“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是我国科教智力和人才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这里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所属院所等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从方正集团到小米公司,中关村把大学、区域与创新、创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不断发展中创新模式、创造财富。哈工大模式:哈尔滨工业大学立足航天,服务国防,在产学研用融合方面也有突出表现,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数十颗小卫星,其“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通过科教产教融合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在特种陶瓷复合材料、机器人、先进焊接技术等诸多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并成功应用于航天领域。

四、产学研用融合面临的问题与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产学研用融合仍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完善,创新文化建设有待加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还存在一些障碍,信息沟通不畅、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影响了合作的深度和效率。同时,人们对创新文化建设的理解存在偏差。加强创新文化建设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使创新成为人们的自觉认知、行为、行动。二是育人资源整合不足。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资源整合不足,教育、科研、产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未能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型综合型人才。三是市场导向不够明确。产学研用融合的市场导向不够明确,部分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大。

未来,产学研用融合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融合机制,以高校为协同创新主体,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服务网络,积极与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同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产业需求深度融入高校育人全过程,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教师到企业实践、提高工程能力的政策机制。建立完善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基地和政策保障机制。二是进一步整合育人资源,以数字化整合产学研用协同育人资源,推进智慧教育。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网络体系和产学研用联合的“智慧课堂”,加强与政府的联系与合作,以创新驱动战略引领建设共享的信息资源体系,形成多维互动有机融合的育人闭合圈。三是加速构建面向市场的产学研用融合发展体系,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市场机制支持科技创新系统。引导创新要素从高校和科研机构流向企业,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合作中心,发挥市场与企业在应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四是加强国际合作,建设基于国际合作的中国式现代化产教融合新形态,为世界提供产学研用的中国方案。让国际产学研用多方主体“走进来”,推动中国产学研多方用主体“走出去”,共建国际产学研用研发平台,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推动国际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有机衔接。

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支撑,产学研用融合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未来,我们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成科技强国为目标,持续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周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来源:《中国科技产业》2024年第11期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澳门永利电玩城279999(中国)官方网址-畅玩世界一流娱乐游戏!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