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的藩篱与跨越

发布时间:2022-09-27

阅读:

产教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的高等教育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命题。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深化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背景下,产教融合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和改革举措。在国家战略引领下,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提供了政策支持。

哪些因素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进程?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目前多是“点对点”合作,尚未形成系统化深入合作局面,产教融合中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影响了产教融合长效机制的真正建立。

一是资源依赖和管理体制。高校产教融合受教育和产业运行机制、产权等宏观层面制约,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则受高校内部学科逻辑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科层制管理体制的制约。因为,管理体制机制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土地、教学空间、师资队伍、企业的生产实践场景和企业导师的参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产教融合实践的具体实现。另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教融合的具体实施。产教融合需要对高校原有培养方案进行改造,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系统化的全新设计。

二是实施主体行为逻辑差异。高校以育人为其发展策略和根本目标,教育教学改革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即便是有现成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可以直接效仿,培养出一批高质量的毕业生也要几年时间。“生存为主”是大多数企业的惯性思维,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更多地关注可见的、短期的效益或利润,而忽视中长期的人才培养和技术研发投入,很难将其自身发展愿景置于产业的价值链、产业发展战略,乃至国家战略的高度。

三是高校供给能力有待提升。依托高校的高层次平台、创新性技术、人力资本和社会服务资源,获得产品创新、技术改造、劳动力供给等利益是企业核心诉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构建这两类“软能力”上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技术创新和人才供给上更好地满足企业的期待。高校不能只停留在为企业提供基本劳动力资源输入,还要能够提供真正契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和创新型人才。当然,高素质技能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是无止境的,高校的培养要为这些人才的成长提供坚实的基础。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怎样才能实现创新、可持续发展?

应用型高校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聚焦学生高质量就业,通过数字化全方位赋能,以内部治理和外部协同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构筑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生态体系。

一是形成多元利益融合的开放式运行模式。高校要改变原有按学科逻辑规划的院系组织和科层制管理体系,按照专业集群和应用逻辑成立适应多元开放、内部资源共享的教学科研创新综合体,实施以科教中心为基本单元的产教一体化大部制改革。办学重心下移,构建科教中心责权利统一的赋权体系。科教中心自主配置各类资源,自主确定内部收入分配,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自主与产业、企业开展深度沟通,寻找利益耦合点,开展多样化合作,从而成为有效撬动学校相关专业集群创新要素集聚的杠杆,提升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性。

二是重构“B-P-A”产教融合课程体系。用工程化思维构建“Basic-Practical-Applied”(基础—实践—应用)课程新体系。大学一、二年级主要聚焦学生“基本能力”养成,设置基础性课程;大学三年级为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实践性课程;大学四年级是应用阶段,教师要带领学生直接进入企业生产一线,既可以获取工作报酬,也可以接受职业应用性评价。高校要依托大数据平台明确岗位职责与岗位任务,将抽象的能力具象化为真实的实践项目和任务,组成课程内容。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解决问题,对岗位任务从原有的“见过”“做过”,实现“做成”“做好”。

三是建立“平台—教师—项目”三要素联动机制。要支持科教中心整合实验室、科研和人才资源为企业搭建技术平台,企业带真实项目,获得学校研发支持,项目转化为项目化教学或应用性课程资源;出台政策支持教师双聘双酬,实施导师制,教师在企业任职并作为导师带学生参与实践;学生参与真实场景中的项目、岗位实践等,提升应用能力;依托数字化平台,伴随式收集学生成长数据,成长档案与导师制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得到个性化指导;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转化为企业人力资源,企业增效,师生共同成长。

四是建设“聚焦专业,链接产业,多校多企,互联共生”新型联盟。要突破原有单一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局限,设计区域产业集群与专业集群集成创新的融合机制,围绕区域某一产业与区域专业集群共建突出专业性和交互性的新型联盟。新型联盟定位为区域内专业和产业集成创新平台,突破原有一个或几个项目的局限,真正降低资源获取的交易成本,同时促进协同创新效应,让区域专业链与产业链形成联动的支撑机制。建设专业化、数字化、全链条的数字化平台,在高校、学生和产业用人单位之间架起一座多向沟通的桥梁,有效促进供需链接的自适应,有效降低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有效提升资源的转化成效,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向实里走,向深处走,开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五是构筑数字化转型赋能的可持续发展新生态。高校要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校内通过数字化平台一体化建设,促进学校“教”的资源高度集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以专业或专业集群为单位组建跨学校团队,支持开展深度市场调研,建设产业—行业—企业分类标准数据库、产业链人才需求标准数据库、专业人才质量标准数据库三大数据库,开展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匹配度分析,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精准数据支撑;依托数字化平台,实现产教融合创新联盟高校、企业、学生等多主体资源、需求、反馈等信息的互联互通,通过融入区域产教融合生态为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拓展了新的迭代性资源。

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以产教融合为核心,从科学理论的视角深刻认识产教融合政策,找到新发展机遇,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与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的适配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唯有主动作为,从顶层设计上破藩篱,用数字化转型辟蹊径,用体制变革、课程重构、价值彰显、技术赋能等,建成共荣共生、集成转化的产教融合新生态。这将真正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变革的内生动力,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杨保成,系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2022年07月07日《中国教育报》)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澳门永利电玩城279999(中国)官方网址-畅玩世界一流娱乐游戏!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