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高教视点 · 正文

新一轮“双一流”,高校如何乘势而上

发布时间:2022-09-27

阅读:

日前,经国务院批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更新公布,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正式启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专门提出“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高校怎样抓住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契机,取得更多实质性突破,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3月8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直播间,就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展开深入探讨。

怎样理解“多元评价”“特色发展”

记者:《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优化管理评价机制,引导建设高校特色发展”。在您看来,应当如何理解这一政策导向?

马陆亭:进入新时代,教育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国家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来应对,高校以找准自己在体系中的位置来应对,创新是发展新动能,管理改革、评价改革要为迎接变革领航护航。

高校评价要评内涵特色,激励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伟大实践,要按照基础研究、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不同规律开展多元评价。大学是高度专业化的学术组织,外行很难告诉高水平教师去做什么。大学水平越高,专业化程度越高,探寻未知领域的空间就越大,知识的边界就越不清晰,就越接近真正意义的创新。

因此,要倡导各高校探索自主特色发展的新模式,遵循“宏观有序,微观搞活”的原则,从而保障各高校、各学科以及广大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学术工作。

记者:对于高校来说,“多元评价”和“分类特色发展”意味着什么?

熊思东:多元评价意味着一所学校要注重心怀“国之大者”和“责之重者”,不要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一些狭小的范围里,更重要的是要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双一流”建设的根本使命出发,以多元的资源、多元的数据以及采取多元的参数来评价教育教学活动,来评价大学的办学方向。

分类建设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要特点。在分类建设中,必须清晰、明确、准确地定位我们的学校属于哪一类、我们的特色是什么,未来的增长极和发展方向又是什么。

宋纯鹏:“多元评价”和“分类特色发展”的内涵逻辑其实是一致的,就是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引导不同类型的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这一导向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形成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差别化高质量发展的局面;也有利于高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需求等,进行合理的办学定位和学科布局调整,形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的特色优势。这一导向符合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历史演变的过程,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也符合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基本规律。

“淡化身份、聚焦学科”怎样落实

记者: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首次明确提出“淡化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身份色彩”。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也表示,“双一流”重在建设,学科为基础。在您看来,高校如何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把握一流学科的内涵?

熊思东:“双一流”建设的根本内涵,是以一流学科建设为抓手来促进一流大学的发展,培养适应当下、引领未来的人才。建设一流学科,一是要瞄准国际前沿并服务于国家的重大战略,同时拥有很好的学科基础以及具有发展前途的学科方向。二是要拥有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拥有一批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的“大先生”。三是要有助力学科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教育教学的条件、科学研究的条件、服务社会的平台和抓手,以及在传承创新文化的同时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大平台。

记者:您所在的学校在“双一流”建设中是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实现特色发展的?

宋纯鹏:首先,河南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根中原大地,聚焦国家粮食核心产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以及地方重大发展需求,发挥生物学一流学科和黄河学等学科优势,在环境生态、农业科学、生物育种、黄河治理、材料和信息、环境生态等领域,布局了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深度参与国家和河南实验室体系建设,成为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重要载体。其次,经过长期积淀,学校的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学科产生了一大批社会名家,具有学科和平台优势,我们要进一步整合相关学术资源,推动学科交叉,开展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北宋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并形成自己的学术体系和研究特色。我们将利用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原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等平台,发挥学科优势,推进智库建设,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服务。我们相信,经过长期孜孜不倦地发展学科优势,一定会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发展道路上行稳致远。

高校与区域发展深度融合如何实现

记者:在促进“双一流”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上,高校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熊思东:“双一流”建设应该调动多方积极性,尤其是发挥好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加大中央和地方对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支持,对建设好“双一流”大学十分重要,而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对于“双一流”建设国家层面的战略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发挥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的积极性,关键是大学要有作为,要通过自身的作为获得各级政府、社会各阶层的支持。苏州大学所处的江苏省和苏州市给予了学校发展很大的支持,学校也一直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任务。地方高校在“双一流”建设定位过程中,应该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同时也要把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总的来说,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既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又要服务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这样的过程中求得支持,同时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迎来建设高峰的时刻,成就一流大学建设。

马陆亭:高校尤其要注重错位发展,面对区域的需要,发挥特色优势,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同时,高校还要以专业优势帮助地方解决技术难题,参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构建,服务创新型城市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记者:“十四五”时期,河南省给予河南大学、郑州大学专项资金引导支持,推动省内高校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晋位升级。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河南大学将有怎样的作为?

宋纯鹏:河南大学将整合优质资源,重塑学科体系,在生命、医学、信息、能源、环境、人工智能等学科领域,发展新型交叉学科。瞄准国家战略,谋划国家重大平台,建设“合成生物学和生物制造”“绿色能源和材料”等省实验室体系,以及“5重5工3基地”平台、“6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振兴体系,启动“111”人才强校计划,解决“卡脖子”的十大基础科学问题,构筑郑州校区新的发展模式,形成“三区两院”一流大学的物理空间等,通过着眼国家战略和河南高质量发展需求,不断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记者:在您看来,支持中西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具有怎样的意义?

宋纯鹏:据统计,我国中西部地区拥有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8%左右,拥有地方所属高校1100余所,占全国高校的50%左右。地方“双一流”高校建设,承载着推动教育公平、优化高等教育发展布局,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使命。因此,扶持中西部地方高校“双一流”建设,将有利于整体提升国家“双一流”建设水平,进而有效支撑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对于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考虑到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和现实困难,我建议应当加大对地方“双一流”高校的宏观指导,指导督促地方政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出台实施专项重大扶持计划,整合国家相关部门政策资源,在高层次人才建设、博士生招生指标等方面,支持中西部办学时间长、社会影响大、历史贡献大、综合实力强的高校快速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作者:徐倩 张滢 刘亦凡,2022年03月11日《中国教育报》)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版权所有:澳门永利电玩城279999(中国)官方网址-畅玩世界一流娱乐游戏! 鲁ICP备15026974号-1 POWERED BY Rosion.net